我院教师作为区科技特派员调研油橄榄产业相关企业
日期:2025-10-01 08:35:16  发布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浏览量:0

为解决油橄榄产业“采摘难”的实际问题,2025年9月30日,重庆市科学传播专家,重庆市合川区科技特派员,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王晓阳一行对龙头企业——重庆渝江源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开展了定点帮扶。此次服务精准定向,旨在通过技术手段提升采摘效率,同时切实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通过与公司办公室主任李龙平深入交流,目前油橄榄种植基地存在一下几个难题。

 

一、破解采摘瓶颈,谋划产业新篇

当前油橄榄采摘环节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最紧迫短板。具体表现为,现有采摘机械难以适应本地丘陵山地地形与分散种植模式,导致设备利用率低,采摘作业仍高度依赖人工爬树、高枝剪等原始方式,不仅效率低下,更因人工速度缓慢严重拉长最佳采收期,致使后期果实过熟、酸值升高,出油率与油品质量显著下降,造成直接经济效益损失。同时,采摘队伍严重老龄化,产业可持续性面临挑战。为解决这一系统性难题,亟需结合果园地形、果品成熟特性及传统种植模式进行全面分析,并依据国家在林果采摘机械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规划与引进适用于本地条件、具备地形适应性且成本可控的专用采摘设备,以推动采摘环节向机械化、安全化、高效化转型。

 

二、治理藤蔓杂草,推动生态升级

渝江源果园中藤蔓缠绕、杂草频发,目前依赖“三天一割”的高强度人工除草模式,不仅成本高昂,且治标不治本。科技特派员指出,此类问题根源在于植被管理策略缺失与土壤养分分配失衡。王晓阳提出以“生态调控为主,机械干预为辅”的综合治理路径:推行生草栽培:在行间选种鼠茅草、百喜草等具有生态抑制作用的低矮草种,通过生物竞争抑制藤蔓与恶性杂草生长。机械升级与频次优化:引入小型履带式割草机,适应丘陵地形;将除草频次从“盲目高频”调整为“根据草势科学干预”,显著降低人工成本。

该策略旨在构建一个低维护、可持续的园区微生态,实现长期节本与生态平衡双赢。

三、优化运输环节,果实无损流转

采摘后的运输环节同样关键。目前企业存在果实在运输中挤压破损、污染增多、品质下滑等问题,直接影响最终出油品质。科技特派员系统梳理出采后运输链条中的薄弱点,并提出针对性优化方案:采收容器升级:推广使用内壁光滑、带有缓冲衬垫的专用果篮或果箱,替代传统硬质容器,减少机械损伤。山地运输设备适配:针对丘陵地形,推荐使用轻便灵活、具备减震功能的山地运输车或单轨运输系统,避免颠簸导致果实碰撞。推行“田间初拣+定点收集”模式:在果园内设置若干收集点,工人就近交付果实,减少人工背负距离与翻倒次数,同时实现病果、烂果的初步分拣。强化“洁净运输”意识:确保运输工具洁净,避免土壤、旧果渣等污染物交叉感染,保护果实原始品质。

 

本次科技服务紧扣企业实际痛点,从“采摘—除草—运输”三大环节入手,初步构建了一套涵盖全链条的技术优化体系。区科技特派员王晓阳副教授表示,未来将持续跟进渝江源公司的技术落地情况,协助企业引入适宜丘陵山地的新型农机,深化生态化管理模式,并逐步建立标准化生产规范,为重庆油橄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核发:0 点击数:0 收藏本页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合川区草街街道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话:023-42465203 邮编:4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