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二级学院、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和《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学校在总结201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启动2020版本科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现就该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以培养人文素养良好、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能适应一线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力加强内涵建设,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
紧密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目标。夯实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重构“课程育人” 体系,培养“德理技”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坚持特色培养,鼓励个性成长
坚持走“立陶创特”之路,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确定符合社会需求与学生实际的培养目标和规格。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大选择空间,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三)坚持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
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贯彻重庆市教育大会“学科建设贴近重庆发展任务、学术研究贴近重庆发展要求、学生培养方向贴近重庆发展需求”三贴近要求。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各类优质资源,扎实推进教学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教师企业研修基地、企业导师来源地、学生就业基地建设。
(四)坚持应用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坚持行业需求导向的课程优化思路,做好课程调整,在夯实学生基础理论的同时,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搭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素质拓展教育”的“四位一体”教育体系。 改进学业评价方式,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设计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考核过程,实施多元化过程性考核,突出学生学业过程管理,提高课程过程考核占比。
(五)坚持能力为重,强化实践教学
坚持“教学做合一”“教与学要以做为核心”理念,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开展“三实三练、四结四学”;将专业实践、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结合;加大实践学分比例,整合实验(实训)课程,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训)比例,增设开放性、创新性实验(实训)项目。
(六)坚持双创教育,培养创新思维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培养。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和具备学科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把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创业训练及社会实践等活动纳入毕业学分,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七)坚持学生中心,注重素质教育
坚持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着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高度重视学生的法制与安全意识、知行合一思想、心理健康等多方面教育,依托各类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提升。
三、培养目标和规格
(一)总体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专业培养规格。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关键,也是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各专业要按照《国标》的要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精心凝练和科学制定本专业可衡量的培养目标,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通过课程体系设置支持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
四、学制、学时学分、毕业、学位
(一)学制
实行学年学分制,基本学制4年(建筑学专业5年),弹性学制4-7年(建筑学5-8年)。
(二)学分学时
各专业总学分依据《国标》设置,原则上总学分控制在150-180学分之间(以0.5学分为最小单位)。原则上人文社科类专业课堂教学总学时控制在2600之内;理工农医类专业课堂教学总学时控制在2700以内。理论课16学时计1学分;实验(实训)课24学时计1学分,实验(实训)学时≥12应独立设置实验(实训)课。
(三)毕业
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同时符合学校相关规定方可准予毕业。
(四)学位
学生在规定年限内,满足毕业条件且专业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0,符合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
五、教学安排
每学年设置春、秋学期两个学期,每个标准学期20周。
第一学期:原则上军事训练、军事理论和入学教育等5周,教学周13周,集中考试2周。
第二至八学期:教学周18周(含集中性实践教学周),集中考试2周;集中实习环节不低于20周(护理专业不少于40周),毕业论文(设计)16周。各专业根据上级规定、行业需求和自身实际安排具体时间。
六、课程体系
(一)通识教育课程(见附件)
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综合提高学生素质,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通识教育中分为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由学校统一设置,各专业原则上应当一体遵循。
1. 通识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英语或日语、创新创业类课程、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大学体育、军事理论等课程。
2. 通识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美育教育类、创新创业类等四类课程,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能力,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必须在2-6学期跨类修满8学分。
(二)专业教育课程(见附件)
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应体现德育、美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有机融合,至少开设一门深度融合创新创业理念的专业教育课程。要适当压缩专业必修课比例,增加专业选修课比例。原则上选修课(含通识、专业)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学分20%,鼓励开设专业群内选修课程。其设置主要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和《国标》有关要求,并参照社会与行业企业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来制定。专业教育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发展课。
1. 专业基础课程是为各专业学生掌握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性知识而设置,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力。
2. 专业发展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体现专业培养目标,保证专业基本规格的课程,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根本性位置。选修课是为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完善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体系而设置的系列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熟练掌握与本专业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从而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
(三)实践教育(见附件)
实践教学过程要注重认知、专业、毕业等实习的融合。要确保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育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教育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实践教育包括:专业实践(独立设置实验、实训课程、课程设计)、集中实践(毕业论文(设计)、认知实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思政实践课、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实践教育课程。
(四)素质拓展教育(见附件)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德育、固智育、强体育、扬美育、尚劳育,开展素质拓展教育,素质拓展教育课程由学校统一制定方案,总学分不低于11学分,各专业原则上应当一体遵循。
素质拓展教育应设置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等系列课程和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活动。
七、工作安排与要求
(一)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2020版本科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教务处、各二级学院、各专业负责人组成,负责统筹协调制订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日常工作。
各二级学院成立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小组,成员包括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系(教学部)主任、教研室主任、二级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和部分用人单位代表。
(二)工作要求
1. 方案制定。各二级学院要加强对行业、用人单位、同行专家、毕业生和高年级学生的调研,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
2. 素质拓展教育方案制定。素质拓展教育方案由学生工作与就业处和教务处根据文件精神,在充分总结前期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制定。
3. 通识教育大纲制定。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由教务处统一组织进行,各开课单位所在二级学院应根据本文件精神,深入研究人才培养要求,制订或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4. 专业教育大纲制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成后,各二级学院应及时开展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和完善工作。
附件:X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2020年5月11日
附件
X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1.
2.
3.
……
备注:参考《指导意见》中培养规格
三、所属学科、主要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
所属学科:
主要课程: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标准学制4年(建筑学5年)
修业年限:4~7年(建筑学5~8年)
五、毕业与授位
毕业条件: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颁发毕业证书。
授位条件:符合毕业条件且专业必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0,授予学士学位。
六、课程结构表
课程体系 |
课程大类 |
课程属性 |
学时数 |
占总学时的比例% |
学分数 |
占总学分的比例% |
所含课程 |
备注 |
通识教育 |
通识基础类 |
必修 |
|
|
|
|
思政理论课程,公共外语,大学计算机、劳动教育等 |
实践教育学分占总学分的% |
通识通选类 |
选修 |
|
|
|
|
|
||
专业教育 |
专业基础类 |
必修 |
|
|
|
|
专业基础课程 |
|
专业发展类 |
必修 |
|
|
|
|
专业发展课程 |
||
选修 |
|
|
|
|
||||
实践教育 |
集中实践类 |
必修 |
|
|
18 |
|
各类实习、毕业论文 |
|
思政实践类 |
|
|
2 |
|
思政实践课 |
|||
双创实践类 |
|
|
2 |
|
创新创业转化学分 |
|||
社会实践类 |
|
|
2 |
|
社会实践转化学分 |
|||
专业实践类 |
|
|
|
|
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实训课等 |
|||
素质拓展教育 |
素质拓展课程类 |
必修 |
|
|
6 |
|
就业指导、陶行知教育思想等 |
|
素质拓展活动类 |
选修 |
|
|
5 |
|
“五育”实践活动 |
||
合计 |
|
|
|
|
|
七、教学计划表
(一)通识教育教学计划表
平台 |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讲授 学时 |
实践 学时 |
总学时 |
周学时 |
开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通识教育 |
通识基础课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3 |
|
|
|
3 |
1 |
考试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
|
54 |
3 |
2 |
考试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3 |
|
|
54 |
3 |
3 |
考试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Ⅰ |
2 |
|
|
36 |
2 |
3 |
考试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Ⅱ |
3 |
|
|
|
2 |
4 |
考试 |
||
形势与政策 |
2 |
|
|
|
2 |
|
考查 |
||
大学英语/日语Ⅰ |
4 |
|
|
72 |
4 |
1 |
考试 |
||
大学英语/日语Ⅱ |
4 |
|
|
72 |
4 |
2 |
考试 |
||
大学英语/日语Ⅲ |
2 |
|
|
36 |
2 |
3 |
考试 |
||
大学英语/日语Ⅳ |
2 |
|
|
36 |
2 |
4 |
考试 |
||
计算机基础实训 |
2.5 |
|
|
72 |
|
1/2 |
考试 |
||
体育Ⅰ |
1 |
|
|
26 |
2 |
1 |
考试 |
||
体育Ⅱ |
1 |
|
|
36 |
2 |
2 |
考试 |
||
体育Ⅲ |
1 |
|
|
36 |
2 |
3 |
考试 |
||
体育Ⅳ |
1 |
|
|
36 |
2 |
4 |
考试 |
||
创新创业基础 |
2 |
|
|
|
2 |
|
考试 |
||
军事理论 |
1 |
|
|
|
|
|
考查 |
||
|
|
劳动教育 |
|
|
32 |
|
|
|
考查 |
|
|
小计 |
|
|
|
|
|
|
|
|
通识通选课程 |
人文社科类 |
2 |
|
|
|
|
|
|
|
自然科学类 |
2 |
|
|
|
|
|
|
|
|
美育教育类 |
2 |
|
|
|
|
|
|
|
|
创新创业类 |
2 |
|
|
|
|
|
|
|
|
小计(根据专业类跨类选修) |
8 |
|
|
|
|
|
|
|
|
合计 |
|
|
|
|
|
|
|
备注:计算机类专业不开设计算机课程;体育类专业不开设大学体育课程。
(二)专业教育教学计划表
平台 |
大类 |
属性 |
课程名称 |
学分 |
讲授学时 |
实践学时 |
总学时 |
周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专业教育 |
专业基础课 |
必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
专业发展课 |
必修 |
|
|
|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
选修 |
|
|
|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
合计 |
|
|
|
|
|
|
|
(三)实践教育教学计划表
平台 |
课程大类 |
课程属性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
总计 |
理论课 |
实践课 |
|||||||||
实践教育 |
集中实践 |
必修 |
认知实习 |
0.5 |
1周 |
|
|
1-2 |
考查 |
|
|
专业实习 |
1.5 |
3周 |
|
|
3-6 |
考查 |
|
||||
毕业实习/顶岗实习 |
8 |
16周 |
|
|
7-10 |
考查 |
|
||||
毕业论文(设计) |
8 |
16周 |
|
|
7-10 |
考查 |
|
||||
专业实践 |
|
独立实验课程 |
|
|
|
|
|
|
|
||
独立实训课程 |
|
|
|
|
|
|
|
||||
课程设计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
思想政治课实践 |
必修 |
思想政治课实践 |
2 |
|
|
|
|
|
|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 |
2 |
|
|
|
|
转化 |
|
|||
创新创业实践 |
创新创业实践 |
2 |
|
|
|
|
转化 |
|
|||
|
合计
|
|
|
|
|
|
|
|
|||
(四)素质拓展教育教学计划表
平台 |
大类 |
|
课程/活动名称 |
学分 |
讲授 |
实践 |
总学时 |
周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素质拓展教育 |
素质拓展课程类 |
必修 |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
2 |
|
|
|
|
|
|
法治与安全教育 |
2 |
|
|
|
|
|
|
|||
陶行知教育思想 |
1 |
|
|
|
|
|
|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1 |
|
|
|
|
|
|
|||
素质拓展活动类 |
选修 |
“五育”系列活动 |
5 |
|
|
|
|
|
|
|
|
|
小计 |
11 |
|
|
|
|
|
|
|
合计 |
11 |
|
|
|
|
|
|
八、分学期教学计划表
学期 |
课程名称 |
总 学 时 |
周 学 时 |
考核方式 |
学 期 |
课程名称 |
总 学 时 |
周 学 时 |
考核方式 |
一 |
|
|
|
|
二 |
|
|
|
|
合计 |
|
|
|
合计 |
|
|
|
||
三 |
|
|
|
|
四 |
|
|
|
|
合计 |
|
|
|
合计 |
|
|
|
||
五 |
|
|
|
|
六 |
|
|
|
|
合计 |
|
|
|
合计 |
|
|
|
||
七 |
|
|
|
|
八 |
|
|
|
|
合计 |
|
|
|
合计 |
|
|
|
备注:每学期周学时不超过30学时。
九、其他说明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党政办公室 2020年5月11日印发 |